投资者说:
收益没跟着挂钩的涨
文/本刊记者 张安立
去年9月,曲小姐听朋友介绍说黄金行情值得关注,是一种不错的投资方向,不仅稳定,还有着分散股市资金的作用,于是便到银行花10万元购买了一份挂钩黄金的理财产品。
在那之后,黄金价格“似有神助”不断攀升,更创下了新高。可就在曲小姐万分欣喜之时,却被告知这款理财产品终止了,而她所能获得的收益率仅为年化0.36%。再一细究,因为实际投资期限未满一年,她的收益率其实连0.36%都不到。
原来,她所购买的挂钩黄金的理财产品设计为:若触发事件发生,投资者年收益率为0.36%;若触发事件未发生,年收益率=20%×(最终价格/期初价格-1),最低为0.36%,最高8%。触发事件为:观察期内,黄金价格曾经大于或等于期初价格的140%。
根据公告,该产品对应的黄金期初价格为1275美元/盎司,而截至今年8月10日的黄金收盘价已经达到1794美元/盎司,超过了期初价格的140%,已经达到触发条件,所以投资者只能获得最低收益。
“我现在算是明白了,涨多了反而不好。要在这种产品里淘到‘金子’,还必须有点专业知识。”苗小姐说,如果连产品设计形式、收益计算方法、挂钩产品未来走势这些基本问题都没有一个很好的把握,还是不要轻易出手为妙。
在银行理财产品中,QDII已经属于被边缘化的产品,不仅发行数量少,如中资银行已经鲜有QDII产品推出,外资银行对于QDII产品的热情也不高
QDII产品:拓展海外投资渠道
文/本刊记者 尹娟
市场上主要的一些QDII产品多集中在2007年~2009年期间推出的存量产品。由于当时发行的产品多为海外基金、开放式票据,采用的是开放型结构,因此产品一直存续至今。
普益财富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8月19日,正在运行的249款QDII理财产品中,累计收益率为正的理财产品有122款。其中,渣打银行的“开放式黄金指数人民币UTSN003”产品位列收益榜首位。
产品覆盖多个市场
对于境内投资者来说,QDII理财产品的积极作用在于为拓展海外投资提供了渠道。QDII理财产品涵盖了全球的多个市场,如欧美、日本等成熟市场,也有不少指向了新兴市场、金砖四国等;从资产类别上看,涉猎全球股票、债券、大宗商品等多种题材。相比之下,国内的投资产品主要针对的是境内的市场。尽管一些基金公司推出了多只QDII基金,但细分程度上与银行所发行的QDII理财产品还有一定的差距,在运作经验上,银行QDII理财产品也更加成熟。
在目前的银行QDII产品市场上,海外基金的连结产品和结构性票据是两种最主要的产品形式。
其中,海外基金的连结产品在外资银行所推出的QDII产品中最为普遍。包括花旗、汇丰、东亚、渣打、德意志银行在内的多家银行都可以提供一系列的海外基金连结产品,涵盖的基金品种包括施罗德、贝莱德、美盛、霸菱、百达、亨德森、富兰克林邓普顿等多家海外基金公司的几十只基金产品。对于投资者来说,投资这一类型的QDII产品,对应的投资金额将按照所投资基金的净值涨跌获得收益(或损失)。此外,中资银行中也有相近的产品推出,如招行、兴业等,投资的QDII产品连结于某一只海外基金,投资的损益与该基金净值的上涨、下跌相对应。同时,这一投资方式已经接近于开放式基金的流动性,在每个产品的交易日,投资者都可以按照对应的份额进行产品的申购或是赎回。
另外一种则是结构性票据产品。与上述开放式海外基金投资完全暴露于市场风险所不同的是,结构性票据产品以结构化设计,投入的资金挂钩于一些海外金融工具和资产,如股票、指数、基金、商品、汇率等等,投资者的收益并不完全取决于这些挂钩金融产品的表现,而是更多地依赖于结构产品预设的条件和框架。相对来说,结构性票据产品更为复杂。一些结构性票据采用了保本型设计,在指定的投资期限内,投资者在实现完全保本的基础上,视市场条件的不同能够获得一定的收益,与结构型理财产品有诸多相似之处。一些结构性票据产品则采用了开放式设计,如渣打所推出的几款开放式结构性投资计划产品,产品的收益与农产品指数、黄金指数、原油指数等挂钩,具有结构简单、收益水平透明的特点。
关注开放性高的产品
QDII理财产品由于经历了一波三折,从2007年的热推,到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引发的暴跌导致QDII产品大幅亏损,不少投资者对之投资热情并不高。从这几年QDII产品的发售情况来看,发行机构的热情也不大,鲜有新品的推出。
不过,如果对于海外投资市场有较大的兴趣,资金量较大且能够承受一定风险的境内投资者来说,银行QDII理财产品仍不失为好的投资工具。
在投资QDII产品的过程中,建议投资者对如下几个方面有所关注:
一是产品信息的透明度。选择净值查询渠道便利、透明度高的产品,便于我们及时准确了解到投资产品实时的表现。
二是开放程度较高。QDII产品分成两类,一类为开放型产品,投资者可在任意交易日进行产品的赎回。由于海外投资的风险较高,此类型的产品更便于进行投资计划的调整。另外一类为封闭/半封闭型产品,投资者只有持有到期或是在产品的开放日才可进行赎回。如前几年中资银行的几款产品,投资者只能承受被动亏损,建议不要选择这样的产品。
三是投资的币种,QDII产品有美元、日元、欧元等多个投资币种,计价货币的汇率损失同样也会对投资者带来影响。尤其是近期人民币升值脚步加快,可能会影响到产品的实际收益。
典型产品:
1、渣打银行“开放式黄金指数人民币UTSN003”
大部分投资者对这款产品非常熟悉,受益于黄金价格的连续上涨,渣打的这一QDII产品连续位居同类产品的收益榜首。至8月19日,这款产品运行以来的累计收益率已经达到了142.17%。
这款产品的特色在于结构简单,直接与瑞银彭博固定期限成份黄金超额回报指数相挂钩,通过这一指数水平投资者就可以了解到投资的收益情况。作为一款开放型产品,投资者每周都可以进行申购或是赎回。
事实上,这类产品的收益与挂钩标的的表现有着直接关联,对于投资者来说承受的风险也较高。如在渣打的这一系列产品中,挂钩于农产品指数的一款QDII表现同样出色,但挂钩于原油指数的产品亏损已经超过40%。
2、兴业银行QDII港股基金宝
典型的FOF型QDII产品,主要投资对象为4只指数基金——恒生指数基金、恒生指数上市基金、恒生H股指数基金、恒生H股指数上市基金,以及环球高收益债券基金。
按照最新公布的投资运作报告,该产品的最新投资分布比例约为股票72.5% (其中恒生指数基金 35.0%,恒生国企指数基金37.5%), 高息债券22.5%, 现金5.0%。但由于成立于2007年,这款QDII产品至今年7月尽管相对于参考基准的偏离为-0.85%,可是以港币计价的亏损仍达到15.56%。受到投资币值的汇率影响,如使用人民币计价,亏损幅度则接近于30%。从中投资者也可直观了解到汇率对投资收益的影响。
投资者说:
海外投资依然“水深”
文/本刊记者 张安立
“如果让我再选择一次,我绝不会选QDII。”蔡老伯落寞地表示。
原来,早在2007年9月,赶时髦的蔡老伯学着别人投资起了QDII。
“那时候港股直通车即将开闸的消息到处飞,我的那些股民朋友都想着投资港股,好像只要投资了就肯定赚钱一样。听着听着,我也心动了。”蔡老伯说,那时的他攒了30多万元的养老本钱,天天往股票交易市场跑,做着有一天可以资产翻番的美梦。在股友的“刺激”下,他终于在2007年秋天买了一只以投资港股为主的QDII基金。
“当时可真是火,还按比例配售,我那点养老钱一共30万元,只有20多万元成交。”刚买上QDII的时候,蔡老伯还高兴了好一阵,觉得自己运气真是不错,抓住了发财的好机会。
也的确,在之后的1个月时间里,蔡老伯的账户价值“蒸蒸日上”。
不过,好景不长,到了11月,QDII就跌破了面值。“才一个月时间,净值就下跌了11%。到了过新年的时候,账上已经亏损了。”蔡老伯回忆说,在QDII基金刚刚打开可以赎回时,他的账上就已经亏损了。
“那时候还有点不甘心,想着可能只是一时回调,还有上升的可能,就没有赎回。没想到,再等几周又跌了好几个点。”这下,蔡老伯终于坐不住了。黯然离场成了他首次也是最后一次QDII投资的结局。30万元养老钱在短短5个月时间里,跌掉15%。
拿回25万元养老钱的蔡老伯,至今对QDII不闻不问,“只怪自己一时盲目,没弄明白怎么回事就往里冲”。如今想想,蔡老伯更偏爱保本型产品了。
要真正了解理财产品的实际价值,必须先排除最容易出现的误解。特别在收益率、时间、手续费率及自动终止协议上,应有正确的把握。
走出理财产品的四大误区
文 本刊记者 张安立
实际收益可能与预期差距较大
收益率是投资者购买理财产品时最为关注的问题,不过,产品的实际收益情况可能并没有表面上那么高。
首先,在计算收益时,要分清年化与实际的差别。假设某款7天理财产品预期年化收益率为5%,投资起点是10万元,不考虑其他因素,按当前的年化收益率5%来计算,运作7天后,如果投资资金为10万元,实际收益仅为97.22元。这是因为理财收益=投资金额×年化收益率×理财天数/365,而不能简单地用10万元×5%计算。
不难发现,尽管收益率“很好听”,却“不耐算”,当理财产品的天数较短时,在除以365天后,实际收益情况并不会很高。
其次,所谓“预期”收益,并不是实际收益,投资者也要考虑到风险因素。同时,投资者所付出的时间、精力等也要计算在内。
“在途时间”降低资金实际收益
提到时间,就得说说与理财产品收益息息相关的“在途时间”。
其一是产品募集期。募集期间,理财产品的付息方式是以活期利息计算的,一般为7~14天。这一过程越长,资金在账上闲置的时间就越长,利用效率自然越低。不过,由于银行采用先到先得的销售模式,因此不想错过投资机会的投资者不得不在募集早期投入资金。
其二是产品期满后,本金收益的返还也需要花上一定时间。一般情况下,这个产品清算期在2~7天不等,在合同中会写明。这段时间内,投资者是无法获得任何收益的。
以上两项时间相加,理财产品的在途时间可能达到9-21天,甚至高于产品本身运作的时间。如此一来,产品的实际收益率就会被摊薄。所以,在产品期限、预期收益相同的情况下,选择在途时间较短的更合适。
手续费率直接关系到收益高低
选择银行理财产品时,很多投资者往往只关注预期收益率的高低,却忽视了手续费。其实,这一成本高低关系到投资者实际的收益状况。
例如,投资方向为货币市场工具的理财产品一般只收取一定比例的管理费用和销售费用。投资者需要弄清,产品预期收益中是否已经将管理费和销售费的比例扣除。
投资于海外证券市场的QDII准基金类理财产品则参照了基金的操作方式。当投资者购买该产品时,需要按照一定的比例(1.2%-1.5%)扣除产品的认/申购费用,赎回时则需要缴纳赎回费。此外,在准基金类产品的净值计算中,也按照一定的比例将产品运作中所产生的管理费等进行了扣除。
此外,还有不少银行理财产品需要把一部分收益作为报酬支付给管理人。
自动终止条款是把双刃剑
提前终止条款也会对投资产生影响,因为尽管它有着保护投资者既有收益的作用,但也可能改变投资者原有的投资计划,以及实际的绝对收益。
比如说,原本计划的一笔投资为期2年,但中途自动终止了,这样一来,投资者不得不另谋出路,为资金做其他选择了。不然,闲置资金恐难产生收益。因此,若合约中有此设置,投资者还应有所准备,注意把握产品的最新动向。
共4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鏀惰棌鍒扮綉缁滀功绛�: 澶╁ぉ 鍜岃 鎴戞憳 鏂版氮 Google bolaa POCO 鐧惧害 Yahoo QQ涔︾ 楗惁 澶╂瀬缃戞憳
雅虎收藏+
上一篇:上半年券商理财产品跑赢基金(附产品) 下一篇:半年报解读:基金押宝失利 增持前10股9只下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