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一级市场资金不断增多、申购中签收益持续下降及“负收益”打新产品的市场质疑,资金使用渠道多元化必然成为银行“打新股”产品的新招。只不过,其中的风险却在放大
2008年可以说是财富守卫年。守卫财富,关键在于一个“稳”字,更多的考虑风险防范,更好的获取稳健收益。盘点一下屈指可数的理财渠道,“打新”概念无疑是投资者稳健理财的最佳备选。
然而,“打新”叫停的市场传言并没有羁绊各家银行打新产品发行的手脚,在银行理财产品“收益门”和股市震荡的双重推动下,“打新”产品在今年前两个月出现了一个发行和认购高潮。
同时,为应对今年新股申购型产品收益下降的预期,各家银行已经开始着手对这类产品进行调整。
《财经时报》获悉,多款由不同商业银行推出的混合型新股申购产品近期频频面市,部分发行单纯“打新”理财产品的银行也已经打算扩大产品的投资范围。
业内人士认为,面对一级市场资金不断增多,申购中签收益持续下降的市场局面,产品的混合化将成为银行“打新”产品的出路。
收益下降
“打新”产品收益下降正成为客观的事实。
有统计报告显示,仅在2月份,各家银行新股申购类理财产品发行数为32款,占比由1月份的12.7%上升到14.8%。
虽然热销势头明显,但似乎新股申购类理财产品收益普遍呈现下降趋势已是业内达成的共识。
西南财经大学信托与理财研究所的研究报告显示,今年2月,共有11款新股申购类产品到期,其中招商银行的“金葵花”新股申购3期人民币资金信托理财产品年化收益率最高,为18.73%,从2月份情况来看,该类产品的平均年化收益率为12.14%,较2007年又下降了六个百分点。
之所以出现收益下降,主要原因是“打新”产品的高收益实际上无法长期保持。
据悉,2007年10月、11月分别有中国神华、中国石油等大盘蓝筹股集中上市,这对“打新”类产品收益有明显拉动作用,而从去年12月起至今,并无与上述上市公司分量相当的公司进行IPO.巨量“打新”资金面对一些上市的小盘股有力无处使,申购中签率和首日涨幅均大不如前,收益自然下降。
记者调查发现,2007年新股申购中签率普遍在千分之几,而时至今日多数都只维持在万分之几。例如,门槛只有3万元的建行“新股随心打”产品,今年第十次投资公告就显示,2008年2月15日申购新股“天宝股份”的实际中签率只有0.04786%。
趋向“混合型”
随着市场需求的进一步加大,几乎所有银行都不想错过“打新”这道大餐,而从目前市场上的“打新”产品结构来看,创新潮日渐涌动。
《财经时报》了解到,为应对今年新股申购型产品收益下降的预期,各家银行纷纷推出了最新“改良”款打新理财产品,甚至打出了降价牌,希望通过拓展“打新”产品投资范围降低风险、提高产品收益,力求延续去年的火爆行情。
“在银行结构性理财产品遭受‘零收益’后,投资者对类似理财产品的购买热情明显下降,这导致投资倾向发生变化。”华夏银行理财师杨锐表示。
据悉,今年1月以来,交通银行(601328)、招商银行(600036)、中信银行(601998)等就纷纷在以“打新”为主要卖点的产品结构中,融入了指数型基金、债券等多种投资手段,实施组合投资,以期达到更高的收益。
除此之外,近期市场上出现的银行创新型“打新”产品,还在灵活性上下足了工夫。
有的采取每月开放、自由分配,投资者可自由增加或减少理财的方式,增加了产品的流动性和投资的灵活性;有的则提供灵活设置账户最低保留余额的功能。
另外,各银行在服务方面也越来越“用心”。记者从中信银行获悉,该行于1月25日起,降低该行“新股支支打”的管理费率达50%。此外,该行还开通网上服务专区公示“新股支支打”的投资计划。
据了解,该银行2月份共计发行包括“中国铁建专项申购”在内的9款不同类型的打新产品,期限只有3个月和6个月两类。
风险放大
在银行结构性理财产品连连遭受投资者“零收益”拷问之时,“打新”产品凭借其高收益的历史业绩吸引了投资者“投怀送抱”。
而银行理财师特别提示,打新产品是非保本类浮动收益类产品,和近期出现“零收益”的保本类产品有质的区别,投资者尤其要提前认识到其中的市场风险和投资成本。
由于目前“打新”产品的收益仍以中签率作为衡量标准,随着中签率的急速下滑,“抢标”就会越发严重。
“在优选打新的产品中,原本很多不被看好的股票也许会被银行看上,在没有较高的溢价预期判断下,提高申购量博取更高收益的行为会给投资者带来很大风险。”深圳平安银行首席理财师余屹表示。
尤其是在目前震荡的市场行情中,对于参与网下申购的“打新”产品来说,3个月的封闭期将会面临很大的跌破发行价风险,而这些风险是明明白白的合同条款,到时候如果投资者还以信息披露不及时、资金流向不明确、销售环节有夸大推介等理由来找银行理论,自然理亏。
此外,成本控制也很重要。不同类型的新股产品,类似20%-30%的收益提成、管理费、托管费、信托费、提前赎回手续费等都是会影响“打新”的收益。
如,工商银行此前推出的分别针对中国中铁、中海集运、中国太保的专项申购产品到期年收益率分别为7.3%、10.5 %、13.7%,虽然收益率看似不错,但由于投资期限只有10天,投资者实际获得的收益仅是投资金额的万分之几,再扣除年化0.1%(折算后为0.003%)的托管费,其实收益不乐观。
雅虎收藏+
上一篇:1月份QFII大减仓 揭秘其A股高抛低吸掘金路线图 下一篇:女人理财各有其道 资深理财师全面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