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庞大的理财市场需求,各家银行都推出了名目繁多的理财产品。然而,投资者却被大同小异的理财产品弄得无所适从,那么,哪些存在“缺陷”的理财产品,百姓需谨慎鉴别选择呢?
纵观时下的银行理财市场,理财产品不仅名目繁多,还普遍存在着产品设计复杂、信息披露不透彻、投资收益“含糊不清”的通病。但是作为普通投资者,一定要谨慎鉴别,切不可盲目跟风。记者经过一番打探与总结,发现三类有缺陷的理财产品,投资者一定要谨慎选择。
第一类:无风险高收益产品
陈姨告诉记者,她在去年遇到了一件烦心事。有一天,她到一家银行存钱,银行工作人员向她推荐了一款理财产品,说是无风险、利息高、能分红,还能随时支取,于是她便在银行工作人员的指导下买了一款。后来家里急需用钱,取钱时她才发现,手里的那款理财产品竟是一份保险单。
的确,像陈姨遇到的这样的事情很有普遍性。一些代理保险产品的银行工作人员往往利用消费者信赖银行的心理,谎称某种保险是该银行的理财产品,误导消费者购买。对银行来说,如果没有如实告知,就侵犯了消费者知情权,涉嫌欺诈。而作为银行客户,在办理银行柜台业务时,则一定要认真阅读有关条款,学会自我辨别,不可轻易签字。
目前,银保业务迅速发展,但也带来了一些问题,特别是不规范经营、销售误导行为的存在,对保险业持续健康发展造成了不良影响。有业内人士说,个别银行甚至给工作人员定下保险销售任务,致使一部分银行业务人员向客户介绍产品时,故意夸大收益、隐瞒风险,误导消费者。
第二类:挂钩国外股票、基金、农产品的理财产品
张先生属于保守型的投资者,这几年他的资金几乎都是以存银行为主,前年的时候,他看到银行发行的外币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比银行储蓄高出很多,于是便把到期的外币买成了理财产品。而与国外股票、基金挂钩的产品一般经过层层优选,有保本机制,并且国外的股市或基金走势相对平稳。
但后来由于汇率的变化等原因,银行的理财产品并没有实现“预期收益”,实际拿到的收益几乎为零。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从此之后他再也不敢购买银行的理财产品了。
其实,张先生在购买外币理财产品的时候,对产品缺乏了解,也没有考虑到汇率的变化,结果收益为零。
无独有偶,一家刚上市中资银行的理财经理在推销一款挂钩国际农产品期货的产品时则表示,预期收益是银行规定的,具体怎么算出来的其也无法说清楚,但只要挂钩品种符合一定的表现,肯定能获得。如此模糊不清的说明,只能给投资者留下“银行说收益率是多少,就是多少”的印象。
目前各家银行推出的理财产品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进入6月以来,股市震荡,银行理财产品又开始受宠,因此各家银行推出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也水涨船高,其中不少银行出现了“最高预期年收益15%”之类的外币理财产品,作为百姓一定要注意其中的汇率风险。
第三类:
信息披露不透彻的新产品
投资者林先生告诉记者,最近流行一些新兴方向的理财方式,例如投资艺术品和黄金。他接触过一款“黄金理财产品”,其投资方式是,在产品的投资期限内,如果黄金价格上涨达到触发条件后产品终止,则银行向客户分配现金;如果黄金价格下跌,则产品终止后银行向客户支付金条,客户将获得与其认购时相等克数的金条。
据了解,这款产品类似于前段时间高盛和国内某些企业签订的石油对赌协议。对投资者来说收益是相对锁定的,但风险却很大,即协议期内如果黄金价格大幅下跌,则投资者将面临巨大的损失。银行的理财专员多半不会明确将这些潜在风险告诉投资者,而更多会强调黄金保值增值的潜力。
记者手记
擦亮眼睛总能识破美丽的缺陷
“幸福加倍,金钱满柜”、“轻松交费,长期收益,稳健增值,高额保障”……,这些琳琅满目的理财产品,总是被包装得美丽无比,诱惑着人们前去选择。
这也难怪,2010年下半年以来,股市动荡,楼市低迷,投资者观望情绪浓厚,致使银行理财产品再度受到热捧。现阶段银行针对普通投资者,主推的是增利型理财产品、银保合作理财、黄金投资理财、券商集合理财等类型的产品。这类产品的年收益率一般介于2%至3.5%之间。
此外,一些银行还会推出一些个性化的理财产品,例如投资黄金理财和券商集合理财等产品。作为投资者不免会发出这样的叹息声:理财产品在日新月异地发生着变化,产品之多让人应接不瑕,叫我们如何能跟得上理财产品的步伐,更谈不上去选择了。而记者认为,时下银行理财产品名目繁多,且存在良莠不齐的问题,投资者须不断学习新的理财知识来武装自己,只要擦亮眼睛就不会被美丽谎言所蒙骗。像一些常见的谎言:高收益通常与高风险并存。对于理财产品的选择,投资者要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就是预期收益越高,则面临的风险越大。无风险获取高收益只是一个美丽的谎言。
而作为金融机构,在推销这些理财产品时,也要不断提高产品设计能力,推出适合当前需求的理财产品,保障投资者的收益。同时,理财产品应提供更为人性化的产品说明,面对客户的咨询,银行的理财专员应当恪守职业操守,详细解答客户提问,积极履行卖方风险提醒义务。
因此,普通百姓首先要做好自己的理财规划,储蓄存款、保险产品等可成为“理财篮子”的底部。其次,还要增强风险意识,选择有资格的机构购买理财产品,看清相关合同条款。第三,要对新型理财产品的期限、费用、风险情况、客户的权益与义务作全面详细的了解,有效保障自己的利益。
雅虎收藏+
上一篇:红利之外还有特殊红利 保险理财未必“保险” 下一篇:理财案例 月入7K 三口之家如何买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