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财不可相信的十句话
文/本刊记者 尹娟
文前提要:以往的“3-15”,似乎都是消费者进行维权的盛大日子。而今年,越来越多的投资者也拾起了维权的武器。随着理财市场的不断发展壮大,产品销售中暗藏的诸多问题正在不断浮出水面,投资者上当受骗乃至蒙受重大亏损的案例也层出不穷。为此,本刊总结出“理财不可相信的十句话”, 帮助广大投资者洞察其中的奥秘,以理性的头脑来捍卫辛苦累积的财富。
正值“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日。以往的这个日子,似乎是消费者运用法律的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盛大节日,而今年,越来越多的投资者也将它当成了自己的节日。
经过十多年的法律宣传,如今普通的消费者,对于购买的劣质商品、商家的虚假宣传,可以通过退换或是索赔的方式来进行消费维权,但是,购买了金融理财产品而上当受骗乃至蒙受巨大损失的投资者呢,他们又将如何来进行投资维权?
投资维权引起社会瞩目
去年盛夏,一位从江西远道而来的投资者刘女士找到记者。刘女士此前购买了一家外资银行所发行的一款7年期的欧元指数挂钩结构型存款产品。正是看中了产品名称中的“存款”二字,加上销售人员并不“完整”的介绍,刘女士投入了自己大半辈子存下的近100万元人民币。
按照刘女士的预想,投资的银行是一家久负盛名的国际性银行,理财水平当然让人信服。加上销售人员天花乱坠的前景描述,更坚定了刘女士投资的决定。在这些顺理成章的“理所当然”之下,刘女士委托在上海工作的女儿购买了10万元欧元产品。
由于临时的需要,刘女士迫切需要提取这笔资金,发出提前赎回的指令后,刘女士却意外地发现,赎回后打入自己账户的资金不足7万欧元。短短一年的时间,刘女士便亏损了30万元人民币。
这下,刘女士彻底蒙了,明明说好是高利率的存款产品,就算损失一点利息,又怎么会产生30%的亏损?刘女士找到律师,律师却也爱莫能助:白纸黑字的产品说明,可能出现的风险早就一一提示;销售人员的不当宣传,刘女士又无法提供任何有利于自己的证明和材料。与银行进行了三次谈判,最终银行只能承诺将手续费退回,作为对刘女士的弥补,但是亏损的部分,刘女士也只能“买者自负”。
事实上,像刘女士这样的投资者并非个案,去年以来,从一些银行理财产品中所出现的“零收益”至多款理财产品出现巨幅亏损,让不少轻信的投资者身陷其中。投资维权也成为了继消费品维权之后,人们所瞩目的热点话题。
不当销售让“糖果”变“毒品”
“金融产品本身没有毒,但若销售流程不当,这些产品就可能成为包上糖衣的毒品。”一位业内人士的总结可谓一语中的。的确,就金融产品本身而言,从理念、设计到实际投资,金融机构都有较为严格的开发、审核和监管体系,金融产品本身并没有问题。
但是问题就在于,什么样的产品适合什么样的投资者,是根据投资者的需求帮助他们进行合理的投资建议,还是在销售压力之下,以不当的销售宣传蒙蔽投资者以提高自身的业绩?毋庸置疑,后者在金融行业内,已经成为普遍的弊病。
这几年,随着理财市场的不断发展壮大,产品销售的问题也不断浮出水面。为此,各级监管单位也不断出台规章、制度,强调理财产品销售过程的规范化,在多次整改之下,理财产品的规范销售也有了很大的进步。正值2009年的3-15国际消费者权益保护日,“把投资者当作消费者来保护”的意识也不断增强,不少金融机构也参与到诚信宣言的行列中来。中国平安的诚信宣言是:诚信第一,效率第一;客户至上,服务至上;中信银行发出了“维护企业道德,树立消费信心,给社会支持的力量”的宣言;友邦保险承诺:一份保单,一份承诺,让友邦确保“未来,你,好”……
在进步,却不等于说,问题不复存在。记者在一些金融机构的网点进行了调查,却发现产品的规范销售真正落到实处,尚需时日。如银监会规定,部分理财产品不得许诺预期收益,宣传单、广告页上这些“明处”预期收益率的身影的确不见了,但并不能组织一些销售人员的口头承诺,“放心吧,就是规定不让写上预期收益,其实这是低风险产品,肯定没有问题。”进行投资者风险评估、加强产品风险提示,也成为了流于形式的一个步骤——“这份文件是风险提示书,签个字就好。”
很多投资者对于维护自己的权益也缺乏足够的知识。一方面是投资经验和风险意识的不足,另一方面是对于专业人士的“过度信赖”。这一点也正是投资维权过程中最大的阻碍。“产品的说明书都是由专业的法律顾问制定,投资者很难挑出瑕疵。”一位处理过几起投资维权的律师告诉记者,“投资者往往都轻率在销售文件上签了字,表明了对合同的认可。”这位律师说,销售人员的不当销售是明显的弊病,但是很少有投资者能够提供不当销售的文字、录音资料,缺乏对不当销售有力的证据。因此,在很多维权过程中,投资者都处于非常被动的局面。
“十句话”揭开投资真相
与其事后赔偿,不如事先预防。在投资理财的过程中,更是如此。毕竟,我们投资理财的目的,是希望利用手中积蓄的资金获得更多的财富能量,而不是让我们的生活“添堵”。
如果说理财中缺不了金科玉律的话,我们为你总结出的“不可相信的十句话”,则是反其道而行之,它们或许是投资理财过程中最常见的十句话,同时却也是最具蒙蔽性和障眼法的十句话。
之所以最常见,是因为这些话术或多或少地迎合了投资者的心理:爱好低风险的投资者希望获取牢靠的收益,能承担高风险的寄望于一夜致富;希望节省投资成本的喜欢“马儿不仅跑得快,还要马儿不吃草”,想要找到投资捷径的,总以为自己一定能够选中那匹“常胜将军”……
之所以具备蒙蔽性,就在于这些话术往往包裹上了“华丽”的外衣,或是以一列差异显著的数据来显示投资的惊人回报,或是以历史的过往成绩做出强有力证明,或是拿出富于诱惑力的鱼饵,赢得投资者信任的同时,交易也就顺利达成。
揭开这“不可相信的十句话”的真相,投资者对于各种投资产品的运作原理、收益达成方式、潜在风险也就能够有一个初步的掌握。有了这根能够点石成金的手指,就能洞察更多的十句话、百句话,保护辛苦累积的财富,维护投资中的权益也就不再难。
共12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下一页
雅虎收藏+
上一篇:银行储蓄谨防忽悠 勿将保险产品作为储蓄品投资 下一篇:浦发银行推保本理财产品 投资起点为人民币5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