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财大一大四学生股海里赚得36万元引热议,大学生校园炒股:福兮?祸兮?
前段日子,本报民意版就两位大学生展开了系列讨论,对大学生的时代精神进行探讨。日前,南京财经大学大四学生小林因为在校期间炒股成为新闻人物,与本报的讨论话题遥相呼应。昨晚,本报邀请蔡银寅与这位小林进行了对话。
民意焦点
南京财经大学国际贸易专业的一名普通大四学生小林最近一下成了大名人,因为他炒股一年,资金从7万元炒到了36万元。据悉,在部分大学生炒股赚钱的示范效应的带动和影响下,更多的大学生开始加入到炒股大军中来,特别是在经济相对开放、发达地区的高校和财经类高校,这一现象更为普遍,有的高校甚至出现了整个宿舍、整个班级炒股的情况。当代大学生能否在学业期间涉足商海尤其是高风险投资领域,他们的成败得失和人生体验,构不构成大学生的精神价值体系,成了有识之士以及学生们自己热议的话题。
当事者言
小林(南京财经大学国际贸易专业大四学生):当初起始资金只有3000元钱,还是我的压岁钱。也就是这3000元的起始资金,让我挖到了“第一桶金”——7012.8元。加上之前的3000元,我就变成了学生中的“万元户”。后来我觉得10000元不过瘾,2005年底,我跟父母写了借条,借了6万元投进了股市。2006年1月份,我以6.70元/股的价格全仓吃进了中金岭南(000060),到了2月份,这只股票已经涨到了10块多钱,一下子,我就赚到了3万多元。
后来,我开始关注起具有股改概念的股票,紧紧盯住了另一只股票——江苏阳光(600220)。2006年5月8日,我在2.55元/股的价位上全仓吃进江苏阳光,仅仅过了9个交易日,股价就翻番了,涨到了5.8元,我果断离场,资产从10万多元涨到了20多万元。后来又碰上了2006年下半年的大牛行情,我的资产增加到了36万多元。
民意争鸣
本报记者在采访时了解到,对于大学生炒股一事,大家的态度褒贬不一、莫衷一是。
小吴(南京财经大学学生):现在是商业社会,炒股可以培养大学生的“财商”,作为当代大学生,应该具备投资能力、学会理财,否则将很难在社会上立足,平时大家都说书本知识是死的,只有在实践中运用才能真正做到“活学活用”。
共2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雅虎收藏+
上一篇:切忌把投连险当成股票来买 下一篇:基金持续挖掘牛市金矿 牛市不会过早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