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个段子被媒体反复引用。说的是北京一位老大爷本来是去银行存钱,结果看人家都在排队买基金就也买了基金。回家想想不对,又冲回银行问这基金利息是多少。这段子成了对投资者进行风险教育的经典案例。
其实这段子不仅有大爷版,还有大娘版,甚至还有小姐版。记者也亲历了一个小白领版。那天,一位从来不问股市为何物的朋友和记者聊天: sabrina_想钱:请教一个问题。今天同事用电话帮我买了1万块基金。
老李:买的啥基金啊?
sabrina_想钱:好像是什么华安保利。
老李:买了就买了吧,有什么问题啊?
sabrina_想钱:我不知道哪里能查这个基金啊。
老李:基金公司网站上每天都公布基金净值。
sabrina_想钱:啥是净值啊?
这天是1月24号,上证综指冲上2994点的阶段高点。 记者不由得想起一组数据。2006年12月到今年1月,A股新增开户数激增,高峰时日均开户超过5万户,此时大盘冲向高点。而到了2月7日,媒体报道,随着上周沪深股市出现大幅调整,A股和基金的开户热潮开始锐减,A股新增开户数今年以来首次跌破5万户大关,较高峰期时降幅超过50%。与此同时,基金日均开户数也大幅缩水。
再往前看,2006年5月伴随大盘高歌猛进,开户数也屡破纪录,到了6月14日,媒体报道,随着大盘的持续回调,A股新增开户数出现剧减,较月初时下降了50%还多。
我想说的其实很简单,每次大盘疯狂冲向头部的时候,都是新股民热情进场的时候。
不要告诉我那些用脚指头想出来的道理,什么赚钱效应的正反馈,什么追涨杀跌。我想,这背后还应该有更深刻的社会心理背景。于是我去请教一位社会学家,不过没问社会学家是不是也买了基金或者股票。
专家沉吟片刻,说:是的,当你身边的同事朋友邻居都向你炫耀在股市里赚了多少钱的时候,又看这股市天天上涨,你很难抑制自己也投资的冲动,这是赚钱效应的正反馈。但是,其实背后的心理背景还有恐惧。
恐惧?没错,是恐惧。当下的中国正处在社会分层急剧变化的时期,而每一轮股市的大牛大熊也都是财富再分配的残酷过程。我们都恐惧在这个财富再分配过程中,搭不上股市快车或者成为不幸的买单者。对于在每轮改革中都被动成为代价承担者的“大爷大妈”们,股市是他们自认为能主动参与和把握,并改善自己生存状况的“短平快”机会。
一边是恐惧,冲向市场;但进入市场,另一边还是恐惧。股市大跌,新增开户数立即剧减。风险提示声中,杀跌盘汹涌。那天,过去银行工作时的同事打来电话,说周围很多人都把基金和股票卖了,自己的基金和股票是不是也卖掉,跌得太吓人了。那天上证综指从3049点一口气跌到了2771点,跌幅高达8.84%。……
“大爷大妈”们的理财生态,一言难尽呀!
收藏到网络书签: 天天 和讯 我摘 新浪 Google bolaa POCO 百度 Yahoo QQ书签 饭否 天极网摘
雅虎收藏+
上一篇:公积金贷款买房省钱三招 下一篇:年入20万 三口之家怎么理顺多种投资渠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