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8月23日上证指数首次摸高5000点以来,至今已过去19个交易日,指数最大升幅为9%。期间,除9月11日出现恐慌下跌,导致上证指数低收4.51%外,总体市场运行平稳,步履从容。尽管有美国次债危机的外围冲击及国内日趋频密的加息、提高准备金率、特别国债发行等调控措施,但许多人期待中的大调整却迟迟不见踪影。随着指数的涨升,从5000点起步奔向6000点的行程接近过半,调整会何时发生、会以什么方式发生等问题,不停地被投资者追问。
回过头看看7月20日上证指数重上4000点以来的市场表现,我们发现,尽管市面上充斥着“估值很高、泡沫严重”的声音,但大盘平稳向上的格局并没有发生实质性变化。结合其他结构性的变迁,一些市场人士甚至得出结论说,目前的市场比“5·30”前的市场更理性、更安全。如果此言不谬,那么,期待中的调整也许就会发生变异。
自2005年1000点启动行情以来,上证指数出现过3次大的调整:第一次发生在2000点之前,调整区间为1750-1500点,调整幅度约15%;第二次发生在2007年1-3月初,指数调整区间为3000-2600点,调整幅度为13%;第三次发生在5月底至7月初,指数波动区间为4300-3400点,调整幅度约20%。
回顾历史,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市场调整的基本脉络。第一次调整是牛熊搏杀的表现。因为身处转折关口,人们对股权分置改革认识模糊,对市场前景充满疑虑。1500点在当时看来就是“天堑”、“鸿沟”,上涨到1750点绝对是百分百出人意料,调整是必然的。但经此一役,牛市深入人心,这就是上证指数能轻易突破2245点历史高点的真正原因。此后上证指数一路飙升直至3000点,到2007年初才发生比较大的调整。
3000点前后的调整是围绕估值、泡沫展开的。站在3000点上,有如刘姥姥进大观园,怀疑、担心,乃至恐惧的情绪是免不了的。但调整并不剧烈,股价的结构性变化比较明显,这说明牛市观念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同,局部的休整是为了更远的长征。然而,3000点调整之后的一个副作用就是低价股的疯狂,牛市泛化为无所顾忌的炒作。低价股的鸡犬升天,招来了始于5月30日、持续一个多月的本轮牛市以来最凶悍的调整。也是这一调整开始动摇了一些人的牛市信念,让人变得敏感、多疑、茫然,甚至身心疲惫而退出股市。
经过第三次调整,当上证指数于7月20日重上4000点之后,我们的市场发生了什么变化?其一,蓝筹股、绩优股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中,担当市场主流角色;其二,低价股、题材股大幅降温,走上理性回归之路;其三,与“5·30”前不同,市场成交维持在温和水平上;其四,结构性的调整伴随始终,齐涨共跌的格局极少出现。如此这般,意味着当前的市场格局已经发生了变化。
之所以如此,原因在于一些长远考虑慢慢影响着人们的思维。加息、紧缩流动性等宏观调控措施的中短期影响,与人民币升值、制度改革所带来的中长期作用交织在一起。短期而言,市场整体估值虽有偏高之嫌,但上市公司利润的强劲增长潜力与人民币的升值前景,较之利息变动、流动性的短期作用似乎力量更大,这也许是当下起决定作用的因素,以致于人们面对5000点而泰然自若。
雅虎收藏+
上一篇:用最熟悉和有把握的方式理财 下一篇:封闭式基金在震荡中走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