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都跳水之谜
2006年另一大公案,是始于6月中旬的洪都航空“跳水”事件,其时围绕着一些相关公司和机构的人士,传出了一段又一段耸人听闻的传言,直接导致了一场机构抛售的“多米诺”结局。
而现在回头审视基金2006年报,相关的事情或许可以更清楚一些。某种程度上,洪都的跳水,更象是一场机构间围绕公司未来增长题材的“击鼓传花”,当鼓音停止时,一场夺路狂奔成为必然。
来自WIND资讯的统计显示,2006年买入洪都航空股票的基金管理公司高达16家。其中,买入最多的基金管理公司是银华,买入金额2亿元,其次是广发基金,买入了1.78亿元,再次是海富通1.76亿元。买入洪都超过1亿元的有5家公司,超过5千万元的有9家公司。基本上,洪都成为了很多风格进取的机构投资者争相参与的一场盛宴。
不过随后,基金们又进入了一场集体抛售,根据统计,16家基金管理公司的旗下基金在2006年的后半段,全部加入洪都航空的抛售大战中,除鹏华和融通基金外,其余14家基金管理公司的抛售市值均大于其当年的买入市值,(当然这其中有股票价格上涨的因素),16家基金管理公司的旗下基金,合计抛售了19亿元的该公司股票,即便以当年最高价计,抛售股数也达到5000万股,约占该股在外流通盘的一半。
而在大幅调整后,截至2006年末,持有洪都航空的仅余4家基金管理公司旗下的主动型基金,上述基金合计持有量不足在公司外流通盘的8%。伴随着市场曾经预测的一系列高增长的无法实现,洪都航空又重新回到了曾经有过的平静之中。
钢铁股“躁动”之谜
曾经有人总结称,偏股型基金去年4季度的业绩表现可以用两个行业来概括,一为金融,一为钢铁。而当年上证指数的50%的涨幅就在第四季度完成,因此,“得金融、钢铁者得天下”似乎应该是去年基金业绩表现的不错诠释。
由此,钢铁股在去年4季度的集体“躁动”也变的非常引人关注。从表面上看,对于长期驻扎在宝钢、武钢中的QFII来说,钢铁股行情应该是他们当然的专利。但是,事实似乎并非如此。
事情的真相,可以由去年钢铁股板块的领头羊———太钢不锈来揭开。
在去年4季度,太钢不锈一口气从5.17元上涨到13.06元,涨幅达到145%。期间成交总金额为64亿元。成为当季度的市场明星。
而在这个明星背后,正是一群基金的鼎力相助。来自WIND资讯的专项统计显示,基金在去年合计买入太钢不锈接近40亿元,约相当于太钢不锈80%的流通盘数量,其中,绝大部分在下半年完成。
共3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雅虎收藏+
上一篇:QDII非保本产品有望年内现身 下一篇:女私募经理10月赚2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