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收益甚至负收益的出现,使老百姓普遍质疑银行的委托理财能力。其实,银行也是有苦说不出,为了抢占市场,不少产品都是仓促上马,时间一长,缺陷就暴露了
二成产品信息披露不充分
社科院金融研究所理财产品中心日前发布了《2008年1季度的银行理财产品评价分析报告》。
《报告》指出,今年第一季度,爆发性增长的银行理财产品市场经受了自成长以来最为严峻的考验。对整个市场的冲击因素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基础资产市场动荡和少数产品结构设计不合理对产品投资价值的不利影响,二是投资者对一些低收益产品运作的质疑。
《报告》收录了543只在今年一季度发行的银行理财产品,其中人民币产品占比54%,美元、港元、其他外币产品分别占比16%、8%、11%。在所有收录样本中,信息披露不充分以至于无法给予评价的理财产品总有122只,占比22%。这表明在一季度公开宣传销售的银行产品中,透明度的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明显的改善。特别是在商品类与混合类产品中,由于基础资产或收益支付信息不详而不予评价的产品占比高达77%。
信息披露不充分,错当然在于银行。不过,投资者似乎对此也应该自己留心。记者随机采访了10位购买过银行理财产品的市民,他们中只有2人称在购买产品前对产品所披露的信息进行过仔细研究,其他8人都是听闻有较高的收益回报就直接购买了。
出现次品只因经验不足
某银行理财产品因为在结算日为零收益,引发了客户的不满情绪。该产品挂钩几个国内银行H股的相对表现,产品收益率依据“15%-相对表现”支付。引起客户不理解的是:客户当初以为投资的是H股,即看涨H股,结果实际理财产品挂钩的并不是股票的涨幅(即个股的绝对表现),而仅仅是股票的相对表现(即看好股票相关性)。根据事先约定,只有在几个股票涨跌幅一致的情况下,才能拿到15%的收益率,所以,一直到结算日,这几个股票虽然都上涨了,但涨幅各不相同,相关性表现得很差,由此导致客户零收益。
理财专家在分析这一案例时表示,由于合同上白纸黑字地写明了产品收益率的计算方式,在法律上,该产品无漏洞可言。矛盾的产生,就在于对于挂钩标的的理解存在分歧。银行出于某种特殊原因,在设计时引入了“相对表现”的概念,可能在此后的销售环节中,个别销售人员又未能把“相对表现”的概念进行完全阐述,使得为数众多的客户把“相对表现”当成了“绝对表现”。
某银行产品开发部门负责人告诉记者,如果把银行个人金融部门比作一个作坊,零收益产品就是一个次品,没有哪家作坊主会乐意一再出现次品的尴尬,毕竟这事关作坊的声誉。目前,中国的金融市场还处于起步阶段,很多产品的设计甚至都是照抄海外同行的,或者干脆就是把产品募集来的钱直接投资到国际投行发行的期权上。海外同行的经验,有的很宝贵,国际投行的眼力,有的很精准,但未必样样都适合中国市场的实际情况。
“起步阶段难免步履蹒跚,但大浪淘沙总会留下更好的。”这名负责人这样表示。
投资者应学会自我保护
《2008年1季度的银行理财产品评价分析报告》称,银行理财产品一季度的整体收益能力超越了同期同币种的存款利率水平,而且整体风险水平较低。在资本市场(特别是股票市场)动荡的时候,在个人或者家庭理财计划中配置银行理财产品,依然不失为一种稳妥的选择。
在经过两年单边牛市后,沪深两市的股票是越来越难买,理财产品同样如此。记者在采访时发现,负收益的出现,总算是让老百姓明白了理财产品也是有风险的,而在这之前,很多人都想当然地认为理财产品和定期储蓄差不多。
对于产品的认知缺失,使得不少投资者在茫茫然中掉进了产品陷阱里。与其到了结算日怨天尤人,还不如当初仔仔细细地看清楚理财说明书,力求做到三点:首先,投资者无论是直接投资还是购买理财产品,都应对投资标的市场有个大概的了解,根据自己的专业能力和投资经验选择投资方式。其次,投资者应独立判断银行的理财产品是否与自己的投资理念相契合,或通过咨询相关理财专家后是否能认同产品的投资方向。最后,投资者应根据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选择是否购买该产品。
保本产品挑起来也讲门道
由于目前市场动荡,保本理财产品成为银行和投资者的双重避风港。投资者因为银行产品至少可以确保本金,就暂时予以寄存;银行也因为保本产品在动荡市场至少可以确保本金,才得以继续产品设计的热情。
其实,保本理财产品也有风险。大多数投资者买银行理财产品都是看中了“风险低”这一特性,因此是否保本就成为投资者购买的决定性因素。纵观市场上纷繁杂乱的理财品种,虽然都号称“保本”,但保本的条件、保本的限制却容易被忽视。理财专家表示,投资者在购买理财产品的时候,一定要仔细阅读其产品说明书,切勿疏忽了说明书上的任一条款内容。“保本”不等于100%本金的保证。大多数宣传保本的理财产品都是在一定条件下的:如市况如何、运作如何等等。真正无条件100%本金保证的理财产品并不多见。
此外,保本产品的运作机构、投资顾问也很重要。选定一款产品,不仅要求该产品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且要进一步了解该理财产品背后的运作机构实力。看信誉、实力是否夸大,历史业绩是否真实可靠等。理财专家建议,市民在挑选理财产品时,可适当参考银行以往发行产品的收益情况,同时,对于参与理财产品运作的合作方应有一定了解。
最后,理财专家告诫投资者,一定要明白预期收益并不等于最后的实际收益,具体要看该产品的投资目标是否能达到这个收益率,而且在达到某个收益率后,管理人是否收取业绩报酬等等,进行综合估算。
雅虎收藏+
上一篇:变快速致富为保值增值 三招教您如何打理基金 下一篇:风险与收益成正比 基金理财应处理好十大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