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5月份CPI突破3.4%,加息预期又弥漫市场。未雨绸缪的股民已开始谋划震荡中撤退资金的去向,其中货币型基金不失为很好的现金管理工具,但由于功能和储蓄、银行系理财产品类似,银行并没有积极销售。
货币基金、理财产品争夺储蓄市场
虽然今年以来央行多次加息,但活期储蓄利率却一直维持在0.72%,而CPI的持续上涨,已经使储蓄“负利率”趋势越来越明显。无论是保守投资者还是因股市震荡暂时避险的股民,都在积极寻找储蓄的替代品。从央行上海总部公布的数据,5月上海中资金融机构储蓄减少258.9亿元,创下1999年1月份以来最大单月跌幅。
虽然股市分流了大头,但其他理财产品、投资工具也在分流居民储蓄。其中,货币基金凭借1.5%~2.5%的收益率、高流动性等优势,吸引了不少投资者。
相比于储蓄、国债、人民币理财产品等,货币型基金作为现金管理工具,分别具备收益略高、期限灵活、门槛低等特点,综合优势比较突出,而在货币型基金的宣传书上,也有“储蓄的最佳替代品”等字样。但作为货币型基金代销机构银行而言,他们却更乐意向客户营销自己的储蓄替代产品。
银行重点推荐通知存款
沪上一银行理财顾问告诉记者,在牛市大背景,投资者对股票型基金仍旧比较推崇,本周四只新基金上市后,银行营销的重点也放在这四只基金上或者银行自己的“打新股”等人民币理财产品,即使面对股民暂时退市的资金,银行也着力推荐通知存款等。如果投资者执意要将资产配置入货币市场,沪上一中资银行还推出了挂钩货币型基金的理财产品。
也就是说,即使面对股民暂时退市的资金,银行也更着力向其推荐通知存款等产品。除非客户执意购买,银行一般是不会向其推荐货币型基金。
不过目前中资银行3至6个月期限的人民币理财产品,虽然收益率一般高于货币型基金,但一般都不允许提前终止,流动性略差。特别是对于主要资产配置在股市的投资者,一旦股市走强,其资金再次投入的时机,往往对收益有明显影响。
目前,股市、股票型基金分流储蓄的现象非常明显,加上央行不断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均挤占了银行储蓄空间。有媒体报道,沪上中资银行正面临资金不足的情况。对此,一银行内部人士告诉记者,股票型基金已贡献了银行代销基金获得的大部分中间收入,因此,银行希望尽量将投资者配置的低风险资产留在银行。
雅虎收藏+
上一篇:投资与投机的利弊及应遵循的原则 下一篇:刚出校门无牵挂 80后职场新人如何理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