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寿命愈来愈长,若以退休年龄60岁,平均寿命85岁来计算,那么离开职场后平均仍有20年到30年的漫长退休生活。这样的“长寿困惑”要求人人都要早早进行妥善的退休规划。
几乎人人都知道要做退休计划,才能保证将来“老有所养,老有所乐”。但你知道有些常见的迷思,反而不利执行计划吗?错误的认知反而会影响退休理财规划的成效,导致退休理想与现实有差异,建议读者朋友们不妨仔细检查,自己是否也陷入坊间常见的迷思里。
迷思一:天马行空的退休生活规划
典型案例:张先生和太太今年都48岁,一个是小学教师,一个是普通的技术人员。两人育有一子,已经上大学一年级。由于家庭收入并不是很高,这个三口之家平常生活还是比较精打细算的,也没有什么大宗消费。随着夫妻俩年龄逐渐增大,儿子上了大学后也让这对夫妻有了小小的盼头。最近,他们看到一则报道,讲述的是国外的老年人如何周游世界,异常潇洒,令他们非常羡慕。于是,他们也规划起了退休后的美妙生活。只是,算来算去,觉得目前的储蓄和今后的退休收入,似乎无法承担起这些计划的费用,觉得有些沮丧。
记者点评:其实,张先生和太太根本不用沮丧。每个人在退休后都有自己的活法,只要自己开心,不一定要盲目崇拜别人的生活方式。
只是说易行难,在规划退休时,一般人对退休生活往往容易产生过度的期盼,觉得退休后的生活就应该实现自己工作时期所没有完成的一切梦想,所谓“宿愿”、“圆梦”。比如,平常生活比较节俭的夫妻,也会想象着“每年至少一次出国旅游、两三次国内游,15年内走遍五大洲”、“没事就做做SPA打打高尔夫听听高级音乐会”、“生病要住最高等级的病房,请最好的阿姨”……于是算下来,使得必需准备的退休金一路飙升,甚至被喊高到上千万元。
事实上,你若现在不是生活奢华的人,退休后也不可能真的太喜欢奢华生活。再者,通常退休后日常生活开销反而会减少,医疗费用则因年龄渐长而增加;若设定过高的退休金目标,反而会使筹措退休金的困难度加大,而且在相应的投资工具和资产配置选择上产生偏差。
迷思二:等经济责任尽完再准备
典型案例:谢先生和太太马上要“奔四”了。但因为他们早年一直在为生活打拼,35岁光景才生得一子,所以现在孩子还不到4周岁。同时,因为双方家庭条件都较差,两人直到孩子出生后才攒够首付在上海买了一套房子,现在尚有几十万元贷款没还清。谈及将来的退休打算,谢先生直言:“想都还没来得及想呢!”他坦言,孩子尚幼,家里的开支一项接着一项,根本无暇顾及自己和太太的退休储备问题。
记者点评:与这对夫妻相似,大部分的上班族在青壮年时只想到为子女准备教育基金或清偿房贷,却忘了提早为自己规划一份退休金,等到退休日子一天天逼近,才惊觉已经来不及准备了。
愈早规划退休,愈能享受时间与复利累积财富的效果。千万不要以为距离退休还有很长的时间,而忽略提早规划的重要性。
我们用一个例子来说明时间与复利累积财富的奇妙之处。美国一对双胞胎兄弟,哥哥Steve从 20岁工作开始,每年将2000美元存入他的IRA退休账户,存了10年后不再追加资金到该账户中。Bill等到30岁时才开始作退休规划,但是之后每年也存入2000,坚持到65岁退休为止。假设两人的投资每年均成长百分之十,65岁的时候,Steve的账户超过100万元美元,Bill的账户却只勉强超过60万美元。
10年的投资胜过35年,这就是复利的神奇之处。
每一分钱都有时间价值,所以时间是你富足退休最好的帮手。换句话说,你越早投资的每一块钱,成长的效率越高,时间永远不算太迟,重点是要赶快开始。
每月存入养老账户的金额就好比攀登山峰,同样一笔养老费用,如果25岁就开始准备,好比轻装上阵,不觉有负担,一路轻松愉快地直上顶峰;要是40岁才开始,可能就蛮吃力的,犹如背着包,气喘吁吁才能登上顶峰;若是到50岁才想到准备的话,就好像扛着沉重负担去攀登一样,非常辛苦,甚至力不从心。
尽早执行退休计划,除可减轻准备期间的财务压力外,专家认为还有两大额外好处:一是清楚知道人生不同阶段的开销,二是更了解未来该如何节流。
当然,如果较为年轻的人生阶段其他生活开支较重,用于养老储蓄的资金量可以少放一点;反之,则可多放一点。关键在于早早建立这样的意识。
共2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雅虎收藏+
上一篇:华夏基金农行开通定期定投业务 下一篇:四大基金新年投资策略盘点:比拼“精选个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