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当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的时候,这个社会将普遍出现理财需求,并开始转型为一个理财的社会。近两年来,随着国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我国内地也开始步入了“理财型社会”
国际权威专业机构给个人理财所下的定义是,"通过财务策划来弥补生活现状与预期目标之间差距的行为"。笔者想在此基础上再加上如下的内容:"为了实现幸福生活,在财务上应注重规划和实施。"同时,由于中国人的财务运行特点,收支往往以家庭为单位发生,所以,个人理财实际上更是家庭理财。
A、每个家庭都需要去理财,但不是每个家庭都可以立即理财
应该说,理财应该贯穿每一个家庭的始终。即使在若干年前,很多家庭也都在进行理财,只不过可能更多的是自发行为。
那么,为什么还要说不是每个家庭都能"立即理财"呢?结合笔者从事第三方理财顾问工作的实际,以及心理咨询背景,就不难找到答案。我们不妨从理财行为的不同程度说起。排除理财服务的商业性因素,笔者认为,一个家庭的理财行为有以下几个层次:
1、基本层次的理财包括记账、制定收支计划、控制消费支出等。
2、中等层次的理财如学习理财知识,了解一些理财产品的特点,然后开始自助理财,但往往不是系统的规划,甚至有些盲目。
3、较高层次的理财这个层次会有相对全面的规划,目的明确,策略清楚,但也以自助为主。
4、最高层次的理财接受理财师的专业顾问服务,并定期检视自己的理财计划。
以上几个层次是不断深入的。可以说,只有达到以上第3个层次,我们才认为是真正意义上的理财行为。换言之,如果一个家庭仅仅是积极而稍为盲目地购买各种理财产品,那么,并不等于他们在真正地理财。
B、不能立即理财的家庭类型
在接触客户、日常生活观察的过程中,笔者发现,并不是每个家庭都适合立即去理财。
1、忽略理财真正目的的家庭家庭理财的真正目的,应该是通过合适的开源、节流、避险计划,来实现整个家庭长期现金流的匹配。家庭资产的保值或者增值,都是以此为前提的。所以,有时候“用钱生更多的钱”反而不是理财的最终目的,而是“用钱生合适多的钱”。因为期望的收益越高,潜在的损失也越大。这对家庭都是很危险的。
2、不明白理财真正内涵的家庭作为理财师,往往会听到以下几种的话语:“理财能很快变富吗,我得等多久?”、“干嘛得这么凄凄惨惨地过,等待将来的那点幸福?”、“多挣点不就得了,还那么精打细算,简直是窝囊!”这些话语反映出了部分人对于理财的急躁、茫然和不屑。说到底,就是对理财的真正内涵不了解。然后,不明白理财的精髓,势必会造成急功近利、心态不平。怀着这样的心态去理财,只能带来家庭理财的失败。
共2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收藏到网络书签: 天天 和讯 我摘 新浪 Google bolaa POCO 百度 Yahoo QQ书签 饭否 天极网摘
雅虎收藏+
上一篇:易方达科讯发行再现末日比例配售 下一篇:展望2008年五大投资市场:哪类“淘金”适合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