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蓄、保险、银行理财产品都有做,还有股票和实物金,不过都亏的。我现在就怕亏。”过了50岁,再来说理财,一位网友发出如此感慨。
70亿,这是最近公布的全球人口数,随之而来的养老等问题也已成为社会热点话题。老年人如何理财?这不是个简单的问题。梳理平时《金理财》编辑部接到的热线和信息,老年人理财陷入误区的比年轻人更多。本期,记者结合采访中了解到的老年人理财常见问题,一起来做一些探讨。
记者 倪辉
误区一
理财产品哪家收益高买哪家
其实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
“我平时投资买理财产品比较多。现在各家银行的理财产品很多,收益率也有差别,但是收益基本上都能保障,到期收益一般能达到预期年化收益率。”
市民老周告诉记者,他周围很多朋友都在买理财产品。像他自己,就有很多家银行的贵宾卡,银行客户经理经常会主动发产品信息给他。老周呢,比较以后看哪家收益高一点,就买哪家银行的产品。
“选择产品的时候,我主要还是看收益率,当然,也会了解这个产品的资金投向之类的。风险肯定有的,现在很多理财产品都是非保本浮动收益的,但是基本上都不太会产生什么问题,产品到期后都能达到预期年华收益率。”老周以自己的经验告诉记者。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类似老周这样的老年投资者很多:喜欢购买相对稳健的银行理财产品;喜欢在空余时间对比各家银行的产品收益率,这甚至已经成为他们的一种生活方式。
但是,在购买银行理财产品时,是不是只要看收益率就可以了呢?银行理财产品真的没有什么风险吗?这还真不一定。在2008年,就有很多理财产品陷入负收益,当时就有很多老年投资者无法接受这一事实,一度捂紧钱包、落袋为安。那老年人在买理财产品时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业内解说:
“比较稳健的银行理财产品受到50岁以上投资群体的偏好。这一群体可供选择的投资渠道相对比较少:像股票、基金等高风险产品,除非是部分家庭经济宽裕、又具备金融理财知识和良好心理素质的群体,一般不建议重点去配置;所以比较多的人选择定期存款和银行理财产品、保险等。”
“因为空闲时间多,所以老年投资者可以货比三家。现在银行理财产品类型复杂,投资者购买时要慎重选择,需结合产品投向、产品风险等级等多个因素来综合考虑。比如:有的客户买了预期收益较高的产品,过阵子可能发现购买的产品是挂钩股票的,而且不是固定收益的。”
“除了产品的资金投向外,其他如产品到期期限、客户整体资金使用情况等都需考虑在内。一味追求收益高的产品并不可取。比如一款15天期限的银行理财产品和一款半年期的产品比较,可能是前者的年化收益率比较高,但是这款短期产品之后,接下去有没有产品承接?空挡期往往会影响资金的整体收益。考虑到这一因素,如果这笔资金一年半载内是闲置状态,还不如购买半年期产品,收益更加稳定。”光大银行宁波分行理财师毛彤巍分析。
误区二
为了高收益可以搏一搏
金融诈骗往往看准了这一心理
“现在针对老年人的金融诈骗太多了,平时经常能碰到,前阵我爸就遇到一事情。对方打电话到我家里,介绍自己是某国有银行的工作人员,正在做业务推广,如果你存多少存款,就给你多高多高的利息。”
“我爸爸不太相信,就问他工作工号是多少,还说我女儿就是在这家银行工作的,怎么没有听说过他,对方直接把电话挂断了。”说起老年人面临的金融风险,王女士说现在有些针对老年群体的欺诈手段层出不穷。
经过一辈子的打拼和积蓄,再加上养老金,现在不少老年人手头比较宽裕,也容易引起有心人士的注意。除了各种金融诈骗外,还有如非法集资等,集资者之前往往承诺支付15%-20%甚至更高的年利息,一些老年人为谋取高利息而对其情有独钟,但一旦非法集资砸盘,极可能血本无归。
正如王女士说的,老年人是社会弱势群体,又容易相信人,一旦碰上高息引诱,很容易就动心。面对行骗者们层出不断的手段,老人们需要把住哪些因素以保证自己资金安全呢?
业内解说:
“对于老年人来说,防骗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守住自己的银行卡账号和密码,尤其是账号密码,千万不要随意泄露。”
“一般情况下,如果银行有新产品出来,会通过电话或短信通知客户,有兴趣的客户需要通过银行的物理网点办理业务。工作人员不可能直接向客户要账号和密码,因为在程序上,银行严格禁止银行工作人员代客户办理业务。所以如果遇到有人说要帮你代办业务,就要提高警惕了。”
“如果投资者想要咨询哪家银行的产品信息,可以直接拨打该银行专属咨询电话,如工行95588服务电话等,而不要轻信通过短信发送过来的手机号码或者小灵通号码。”工商银行宁波市分行理财师王静提醒。
误区三
明明去存款 却变了保单
都是“盲婚哑嫁”惹的祸
“上半年,我妈妈去银行存5万元定期,结果几天前我一看单据,哪里是存单啊,明明是保险。后来我们去银行咨询能不能取消保单,柜台人员说当时就跟我妈说明是银保产品,而且已过了10天的犹豫期,如果现在想要退保,现金损失很大。”
“好端端的定期存款莫名其妙就成了保单,几年内还领不出来了。我妈说不记得当时买了保险产品,银行有没有责任?”最近,陈先生打进理财热线,向记者诉说了这件郁闷的事情。
记者了解到,老年人去银行存款,结果存单变保单的事情屡见不鲜。为什么本来是想去银行做定期,或者买银行理财产品的,结果最后到手的是一份好多年都不能动的保单?问题出在哪里?
究其原因,还是“盲婚哑嫁”的错:银行柜台接待人员可能是对保险业务不太精、或为了冲业务量、或限于时间,而没有向客户详细解释产品;同时,购买者在不了解产品的情况下,根据自己的理解,直接购买了产品。
此外,在购买银保产品时,老人还容易走进另一个误区:即只看收益率高低,而不关心银保产品具体能提供的保障等。
业内解说:
“老年人群是银保市场的主力客户。老年人适合稳健型理财方式,银保产品稳健收益+保险保障的性质很适合老年人理财,因此银行柜员在面对老年客户时也会做针对性的推荐。不过现在类似的误区的确存在。”
“除了柜员可能存在的问题,购买者也需要考虑自身问题。如部分老年人没有弄清楚银保产品性质,容易简单将银保产品与银行理财产品等同。其次,面对复杂的产品市场,老年客户容易陷入从众心理。”
“建议老人在银行买产品时,尽量向柜员问得仔细点,加强自我保护意识;其次,银保产品一旦购买,过了10天犹豫期后,除非期满领取,提前领取很不划算,建议老年客户量力而行,如果有几年内都无需用到的闲散资金,才可适当购买;第三,以中国人寿为例,保险合同生效后,保险公司会一一打电话给客户核实确认相关信息。如果客户对产品有疑问,可以趁此机会咨询,并在犹豫期内决定要不要撤单。”
“现在,我们也要求银行柜台人员在对老年客户介绍银保产品时,尽可能解释清楚,以免产生误解。”宁波某保险公司银保部负责人介绍。
雅虎收藏+
上一篇:十月反弹行情 华富、新华等5家公司表现出色 下一篇:中行推“日积月累计划”理财产品 流动性较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