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结构性产品发行的复苏,“零收益”的噩梦是否也随之复来?
日前,由荷兰银行发售的一款“涨跌双赢系列”汇率挂钩结构性投资第一期产品引起了争议——西南财大信托与理财研究所测算的结果显示,该产品零收益实现概率高达96%;但荷兰银行向本报提供的一份逆向测评却显示,该产品获得保本以上收益率的几率应为62.08%、产品平均到期所得为101.47%。
针对同一款产品的两种不同观点,投资者应该怎样判断?
收益区间为正负0.08
荷兰银行的上述产品于本月初发行,投资币种为澳元,期限为6个月,预期最高年化收益率为9%。
根据其收益实现条件,在投资期限内,澳元兑美元汇率落在[期初汇率-0.04,期初汇率+0.04]区间,投资者获得4.5%的实际收益;落在[期初汇率-0.08,期初汇率+0.08]区间,实际收益为1.5%;一旦投资期限内汇率突破上述区间,投资者最终将遭遇零收益。
上述产品实现最高收益的前提是澳元兑美元在半年内维持稳定,但根据西南财大信托与理财研究所的测算,即使波动率设置为0.005的最乐观估计,零收益的概率也有80%;若将波动率设置在0.0136的一般情况,零收益的概率将高达96%!
荷兰银行并未评价上述测算方式,但根据银行自行测评,在抽取过去8年半内 (2001年1月1日~2009年5月28日)共2065个观察数据测算后,得到的结果却是,获得保本以上收益率的几率为62.08%。
定价取决于机构判断
实际上,产品的定价是否科学是决定结构性产品收益水平的重要因素。定价不合理(资产价格波动区间过于狭小),导致挂钩资产很容易突破区间,是2008年很多零收益产品的“通病”。而上述产品将收益实现条件锁定在澳元兑美元汇率正负0.08的“狭小”区间,是导致市场对产品产生担忧的主要原因。
业内人士认为,产品的定价是否合理,取决于研发机构对标的资产未来走势的判断。对于该产品引发的争议,荷兰银行对《每日经济新闻》表示,“我们预盼未来6个月,澳元兑美元的汇率预期应为‘窄幅震荡’。”这也意味着,即使加减800点看似比较狭窄,但如果资产走势与其判断吻合,这仍旧是一个合理震荡区间。
“结构性产品定价是否科学,中小投资者很难把握。”社科院金融研究所理财产品中心王增武表示,在做出投资决策前,投资者必须根据经验来判断产品预设区间是否与自身判断吻合,“一旦同意购买即意味着认可定价”。
拉长期限以购买更好期权
对于定价的问题,一位资深外资银行产品设计专家对《每日经济新闻》表示,产品定价的高低不但取决于银行的研发能力,还取决于研发机构资金实力,资金量大,可以在国际市场上购买到条件更好的期权。
“在波动的市场下,结构性产品的投资策略有很多市场机会,但不同的标的资产可能面临不同的境况。”上述专家对《每日经济新闻》表示,在目前的市场条件下,人民币利率水平很低,为追求更好的回报,研发机构为充分使用资金,会尽量往长期限产品上发展,以购买更好的期权(实现概率大)。
在他看来,相比利率、大宗商品、黄金和股票,在较长的期限内,汇率波动的不可控风险可能更大。“去年我们有好几款汇率挂钩产品实现预期收益,市场反响不错,但今年我们没有再推类似产品,主要就是出于上述考虑”。
除此之外,投资者为保护自身权益,还需要关注投资货币的细节。由于诸多国内银行发行的结构性产品嵌入的期权来自境外投行,在投资时涉及换汇,如果该外汇对人民币大幅贬值,即使产品保本,实质上投资者仍面临亏损。
雅虎收藏+
上一篇:基金募集资金创新高 投资者是理性还是非理性? 下一篇:“封转开”获批银华旗下基金天华将“变身”LOF
|